人物
  孫中平,男,司法部辦公廳副巡視員,中組部第6批、第7批援藏幹部,現任西藏自治區司法廳副廳長。
  □本報記者廖衛華
  □本報通訊員張黎黎
  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北郊的區司法廳4樓,孫中平的辦公室里掛著“相融共存”四個大字的書法作品。他常常提醒自己,在西藏開展司法行政和維穩工作,“只有相融才能共存”。
  面對記者,孫中平習慣性地點了一根煙,嘴裡重覆著“要講述法治故事”,利索地抖了抖煙灰:“那就從‘挺進’麥東村說起吧。”
  帶“法”進山村
  昌都地區貢覺縣相皮村的麥東村地處偏遠。草場是麥東村村民賴以生計的“飯碗”,因為與鄰村麥然村數十年來積累的草場糾紛未能合理解決,信訪成了麥東村村民的常事。
  為解決草場糾紛,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幹部多次前往調解,但大多剛進村便被村民“轟”了出來。就在這時,孫和平作為區司法廳第一批駐村工作組組長被派駐到麥東村開展駐村工作。
  “在這種形勢下駐村,我給自己定了兩個目標:第一得把‘攤子’守住,就是得住下去;第二得把‘鍋蓋’掀開,就是得駐進群眾心裡去。”回想起三年半前剛進村時的情形,孫中平依然臉色凝重。
  “我現在依然記得到村裡的那一天,村裡的男人們在山頂轟著摩托車的油門,吹著口哨,表明他們排斥的態度。”孫和平吸了一口煙,慢慢吐出。
  “你們來這裡乾什麼?”圍過來的村民毫不客氣地質問。
  “我們是來給你們乾實事的。”孫和平不懂藏語,全靠一起來的藏族副鄉長翻譯與村民交流。
  “你們能幹什麼?”即便聽不懂,孫和平依然能感覺到問話里的不屑與不信任。
  “那你們需要什麼?”孫和平不答反問。
  沒想到這次的駐村幹部有這一問,底氣還如此足,村民們有些措手不及。
  “我聽他們嘀咕了半天,後來通過翻譯問:村裡的橋,每年一發水就過不了,多少人、牲畜掉下去喪了命,能不能修?”只要有需求就是打開僵局的切入口,孫中平痛快地應了下來。
  “但是,你們要讓我住下來。”孫中平和村裡的長者提出了自己唯一的要求。“他們商量了大約幾分鐘,後來答應了。”
  能住下來修路,就實現了孫中平的第一個目的。有揭不開鍋的村民,孫中平就帶著工作隊挨家挨戶地慰問,送去酥油、磚茶、糌粑;生病去縣裡治療不方便,孫中平就請來了地區醫院的醫生義診、免費發藥……
  做著這一切,孫中平心裡其實裝著第三個目的:要讓“法”的陽光普照這個落後的山村。
  一周一次的“法制課”出乎意外地受到了“追捧”。圍坐在孫中平身邊聽他講法律,是駐村後期村民最愛做的一件事情。
  “輸血”又“造血”
  2012年5月6日,孫中平帶著維穩督導組奔赴林芝開展打擊整治專項督導工作。通過明察暗訪,督導組查出了一些社會的“毒瘤”。
  那段時間,中石油公司從拉薩到林芝的油罐車總出事,一過5000米的米拉山就被攔截、被撞。督導組調查發現,這是之前掛靠在中石油公司下麵的一個運輸隊在搞“鬼”。孫中平抓證據鏈的完整,用半年時間就依法破案。
  從外地搬遷至林芝的100多戶搬遷戶結成了“小聯盟”,欺行霸市、藐視法律,時任自治區副主席、公安廳廳長李昭要求“依法處置”。
  “有法不遵、有法不守,這在當地社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孫中平很快利用法律手段打擊這些“地頭蛇”,還了社會一片安寧。
  有法、用法,孫中平並不滿足於此。“在西藏,法律援助只覆蓋到47個縣,還有27個縣連律師都沒有,群眾的法律需求怎麼滿足?”孫中平說,“這些年通過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1+1項目和全國律協組織的志願律師服務項目,我們的無律師縣基本實現了覆蓋,但是更應該加大造血功能,培養西藏自己的律師。”
  目前,西藏司法行政部門在律師事務所的審批上,著重引導向偏遠地區傾斜,引導律師走向空白之地。同時,也鼓勵拉薩市的律師事務所,爭取每家所每年派1名律師到邊遠縣區進行法律援助。
  “西藏的普法形式老化無創新,老百姓根本聽不進去,也不知道法律是為他們服務的。”孫中平認為,要真正把法送到群眾身邊去,還得在形式上多點“花樣”:能不能借助駐村工作隊的便利來普法,用村裡的廣播講些法治小故事、法治競猜、知識問答,或者利用農家書屋來普法。
  “如果老百姓自身的法律意識增強了,自發的維穩多了,外在形式的維穩就少了,那麼自然就達到了社會長期穩定的目的。”孫中平的一段話道出了他對西藏社會穩定的期盼。
  (原標題:真正把“法”送到群眾身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bakfvq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